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三国战姬传说 > 第七十九章、招揽!

第七十九章、招揽!(1/ 2)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朱并其人,史料中都难见几笔。

其实他乃是后汉名臣刘宽的门生,也是因其举荐,才得以出任徐州刺史。

刘宽文饶公,便是当今天子也得称一句老师,官至三公,桃李天下,可谓煊赫一时。

只是此时朱并的地位却有几分尴尬,光和四年刘宽因日食而二度被罢免太尉——这种事情在“天人感应”下、天子又多罪其臣的后汉实在正常不过。

自桓帝以来,因天灾被罢免的三公都不止两手之数了,单刘文饶自己便有两次,但他作为海内名臣、帝师,即便下野也只是一时,起复只是时间问题,当然其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,能不能够熬得过去就另说了。

但这对于朱并而言,却是犹如天塌。

在灵帝朝为官,若是上边没人,一个县丞、县尉都随时可能被人顶替,何况作为要职的刺史,还是在乱时四战之地、太平时却又是天下交汇的徐州重地,这个位置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一块肥肉。

朱并在朝中最大的依仗没了之后,这两年来真是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,生怕哪天醒来便接到圣旨丢官,为了保住位置甚至不得不动了向阉宦靠拢的心思。

当然,刺史一任时间本就有限,朱并本来也不可能在徐州刺史位置上一直干下去,所以他所谋求的更多还是未来的去处,若是能够找好“下家”,那就算是没了这徐州刺史位也无所谓。

而很快的,黄巾之乱起,朱并便从原本的谋官、开始退而求其次曰保命。

只是乱世之中,个人的性命才值几何,即便是他一州刺史之尊,面对黄巾乱兵的刀锋,脖子也扛不住轻轻一划。

徐州境内同时兴起三股黄巾势力,一则便是下邳国朱三生,二在彭城国,三则是琅琊一带。

相比于青州、冀州、豫州等地的黄巾大乱,徐州的境况已经好了许多,但好得也十分有限,而且这三路黄巾似乎还有相互竞争之意,虽是分开而乱,但攻势极猛,自其动兵,连月来每日夜朱并几乎都会收到某县某地失守的消息。

郯县乃是东海郡治,亦是徐州州治,朱并自然也将刺史府定在此处,原本还在因为黄巾军没有首先从东海郡下手而心存侥幸,却没想到黄巾势大,而三郡国抵抗力量实在太弱,不仅国王、国相被逐,那下邳朱三生甚至很快将触角伸向了东海。

虽然郯县并不是其第一个目标,但眼看着两面的兰陵、朐县、厚丘、襄贲都受到黄巾滋扰,朱并同样感受到巨大压力。

郯县县丞、县尉及东海太守、郡尉互相推卸责任,最后干脆交由朱并来拿主意,可他又能够拿到什么主意。

若说治理地方,朱并受教于刘宽,且本就有地方为任的资历,并不太难,可要说到军事上,就连郯县县尉与东海郡尉都不敢言能,他又何来底气?

但是同时从河南与朐县送来的两份消息,却足以引起朱并的重视,也令他精神为之一振。

于是原本也有推诿之意的朱并很快召集太守一众重议旧事,当着众人的面宣读朝廷旨意,然后开诚布公地邀请徐州诸郡县共商驱贼大计。

朝廷政令,乃是朱并最大的底气,汉武定刺史一职,本就是代中央监视地方之意,后汉因中央地方矛盾更深,委派的刺史反而愈加权重。

但常例乃是常例,却也要因时因地制宜,因为靠山已倒且任期将至朱并的权威已经不复当初。

不过如今他手握朝廷大义,一声令下,谁敢不从?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干宋女帝:你竟然想当我相父大唐:安西最后一个信使扎纸匠:这是聊斋明末宋时从梦华录开始祖宗保佑:我建立了千年世家人在红楼,开局倭寇送经验大明: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朕乃一代圣君北宋大法官
返回顶部